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,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,总人口473.04万人,州政府设在西昌市。
境内地貌复杂多样,地势西北高,东南低。高山、深谷、平原、盆地、丘陵相互交错。
凉山州部分高海拔山区出产冬虫夏草,品质优劣,业内称为“凉草”。
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分布有冬虫夏草的地区有:美姑县,雷波县,冕宁县,喜德县,越西县,德昌县,木里藏族自治县。
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,地处大凉山黄茅埂西麓。
县境南北长94.8公里,东西宽46.4公里。县域实辖面积2731.6平方公里。
美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交汇处,境内山峦起伏,河流纵横。地势由北向南倾斜,东北部最高海拔4042米,东南部最低海拔640米。
美姑县属低纬度高原性气候,立体气候明显,四季分明,年均气温11.4℃,雨量充沛,年均降水量814.6毫米,但降水量北部多南部少,分布不均。
美姑县高海拔地区有冬虫夏草出产,分布较为广泛。
雷波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,地处四川省西南边缘的横断山脉东段小凉山,金沙江北岸,幅员面积2932平方公里。
雷波县总人口25.6万,其中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53%。
雷波县主要是南北向构造带,溪沟纵贯全境,由近南北向的压性或压扭性断裂及与之平行的褶皱组成。其次是北东向和东西向构造,最高海拔4076米,最低海拔380米。
雷波县属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,四季分明,垂直变化明显,多年平均气温12.2℃,降水量850.64毫米,高海拔山区适合冬虫夏草生长。
冕宁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,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,北距省会成都368公里,南距州府西昌80公里,总面积4420平方公里。
冕宁县人口38.6万人,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2.39%。有彝族、藏族、回族、蒙古族、苗族等19个少数民族。
冕宁地处青藏高原东缘,属横断山脉北东段牦牛山区,地貌以山地为主。海拔高度在1000米——5500米之间。
冕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具有气候温和、雨热同季、雨量充沛、日照充足、立体差异明显等气候特点。高海拔地区有一定量冬虫夏草分布。
喜德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,位于四川省西南部,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,南距州府西昌市78公里,北距成都市483公里。
喜德县南北长70.8公里;东西宽59.5公里,总面积2200.4平方公里。
喜德县人口总数19.8万人,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,此外还有藏族、羌族、苗族、回族、蒙古等民族分布。
喜德县地处大凉山与小相岭间,地势东北高,西南低,境内多山,以中山为主,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,最高海拔4500.4米,最低海拔1580米。
喜德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温和湿润、四季分明,年平均气温14.1°C,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。高海拔地区适合冬虫夏草生长。
越西县古称越嶲,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,位于四川省西南部,凉山州北部,越西县面积2256.56平方公里。
越西县地处中国西南,处于青藏高原东缘,横断山脉的东北麓,境内多山,主要以横断山脉为主,山川南北纵列,地势南高北低,最低海拔达1170米,最高海拔4791米。
越西县总人口32.7万人,以彝族为主,另有汉族、藏族等其他民族。
越西县气候属西昌巴塘亚热气候区,天气凉爽,雨量充沛,四季不太分明。气候受地形影响,夏秋湿润凉爽,冬春干燥寒冷,年平均气温13.3℃,年均降雨1113毫米。
德昌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,位于四川省西南部,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。面积2284平方公里。
全县户籍人口21.5万人,汉族居多,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2.0%。
德昌县地处安宁河谷地带,横断山区康藏高原东缘,地形复杂多样,以中山地貌为主。
德昌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,年均气温17.7摄氏度,年均降水1049毫米,夏无酷暑,冬无严寒。高山地区有较多冬虫夏草分布。
木里藏族自治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,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,位居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北,距凉山州首府西昌254公里。
木里县东西宽约160公里,南北长约170公里,面积1.3万平方公里。全县平均海拔3100米。
木里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自治民族,包括彝、汉、蒙古、纳西等21个民族,全县总人口13万人。
木里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,横断山脉终端。是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。由于河流深切,岭谷相对高差很大。木里县北部海拔在2000米以下,中部和南部,多在2000米以上。
全县形成三个大地貌,即西北部的山原地貌,东南部中山深切割山地貌和西南部的高山深切割山貌。
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气候特点为冷热两季交替、干湿两季分明,年温差小、日温差大、辐射强烈,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。年平均气温14.0℃,雨量较大,高山地区适合冬虫夏草生长。